2007年6月6日 星期三

七股潟湖的水文

河流從上遊帶著泥沙流向海洋,到了河口,地勢變得平緩,泥沙開始淤積。泥沙受到沿岸海流的影響,順著海岸開始堆積,形成的站片沙地稱為「濱外沙洲」,濱外沙洲與陸地之間為城的海域就叫做「潟湖」。

濱外沙洲有缺口讓湖水進入,叫做潮流口。海水由潮流口進入潟湖;落潮時,潟湖內的水會經由潮流口流入海內。如果經常淤積,面積會逐漸縮小,則會變沼澤地。因此也可以解釋為溼地中的一種。

七股潟湖位於台南縣七股鄉,圍繞在外圍的沙洲分別是頂頭額汕、網子寮汕、青山港汕、新浮崙汕,是台灣目前最大的潟湖,也是台江內海的最後遺址,七股漁民稱為「內海仔」。

台江內海會變成七股潟湖,則與曾文溪的四次改道有關:

曾文溪的第一次改道:清道光三年(西元1823年),因為颱風及連下七天七夜的豪雨,導致上游的雨水挾著黃土氾濫成災,從安定附近直接衝入台江。
曾文溪的第二次改道:清同治十年(西完1871年)曾文溪主流改由公地尾轉南歷土城東邊由舊口入海,下游稱鹿耳門溪。
曾文溪的第三次改道:清光緒三十年(西元1904年),下游自公地尾三股仔經國性港入海,下游稱為三股溪。
曾文溪的第四次改道:民國前1年(西元1911年),下游自公地尾向今天的台南縣七股鄉十份村五塊寮與台南市安南區土城青草崙之間入海。

http://librarywork.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6/jljh2005/7-sea.htm
http://study.nmmba.gov.tw/upload/Resource/conserv1040.htm

沒有留言: